行业洞察 > 行业研究
构建可信数字身份体系筑牢数字文明基石白皮书(2024年)
发布日期:2024-07-02


伴随着人机物融合发展,身份主体更加多元,应用场景更加复杂,对身份的认证、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发展可信数字身份,对于保障网络空间安全、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、提升现代化治理体系、至关重要,将深刻影响数字文明的形态与未来,加快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可信数字身份体系迫在眉睫。可信数字身份体系框架须遵循系统性、安全性、自主性、兼容性、价值性原则,围绕身份认证、身份验证、身份管理核心环节,重点建设技术体系、应用体系、治理体系,以确保系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高效、安全、持续地运行。但可信数字身份的发展受到技术发展、市场需求、政策法规等多种因素影响,未来仍面临着互联互通或互认、实施成本、治理挑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,需要各界携手同力,通过不断创新和合作,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向美好数字未来迈进。

可信数字身份与数字文明
可信数字身份是由权威机构签发,有政策法规保障支撑的数字身份,是数字空间自然人身份的信任根。发展可信数字身份,将深刻影响数字文明的形态与未来。
一是可信数字身份是筑牢数字空间安全的重要保障。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互动过程中,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问题,如网络安全、身份伪造、隐私泄露等,而可信数字身份具有安全可信、主体可验证、操作可追溯等特质,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二是可信数字身份是发展数字经济的信任基础。物理空间现有的身份系统已经难以适应数字经济活动需求,需要可信数字身份系统,解决在身份认证场景中实现远程身份认证与核验、秒级身份认证与核验等简化流程、缩短交互时间的问题,保障数字经济运行安全可靠、激活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、提升数字经济运行效率。
三是可信数字身份是提升数字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。可信数字身份作为政府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,助力社会治理创新,有效提升治理效率和服务水平。

全球典型国家的可信数字身份发展情况

近年来,各国陆续推出数字身份建设的相关战略规划,完善法律法规、构建技术标准体系,开展试点应用。

美国是较早将网络空间可信身份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的国家,提出了总体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。目前美国数字身份生态系统的建设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,包括调整战略、推动《改进数字身份法案》、更新数字身份指南、改善以身份为中心的网络犯罪现象、强化Login.gov的基础设施应用、测试和部署人脸识别和移动驾驶执照mDL新技术等。

欧盟先行在国家层面实施数字身份认证与管理,以推动欧盟国家统一身份体系、集中认证方式。目前欧盟基于eIDAS条例的电子身份识别和信任服务体系基本建成,涉及的身份认证、数据安全、合作框架、认证流程以及责任承担等较为完整。

日本、韩国等国的数字身份模式是线下身份管理的线上迁移,以线下身份证号码为索引建立数字身份,从政府层面设立专门的部门机构统筹数字身份相关事项。日本政府成立数字厅推广数字身份证体系,为所有居民提供身份证号码,个人编号卡可作为健康保险证使用。韩国政府批准将所有PASS 移动驾驶执照纳入居民登记号码管理体系。

我国明确指出国家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,推动发展全面多生态的电子身份认证技术,探索个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数据采集保障机制,筹划建设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模式。2020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依托成熟的“互联网”+可信身份认证平台技术体系架构,建设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。官方客户端“网络身份认证App(试点版)”已于2023年7月初在国内各大手机应用商店上架,通过该App用户可以使用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,可在不暴露公民身份信息的前提下核实、验证公民真实身份、登记公民身份。


构建可信数字身份体系

可信数字身份体系框架须遵循系统性、安全性、自主性、兼容性、价值性原则,围绕身份认证、身份验证、身份管理核心环节,以移动网络、算力网络等基础设施为基石,以认证/核验、卡端接入等平台体系为桥梁,立足于技术体系、应用体系、治理体系,以实现助力数字经济发展、保障数字空间安全、提升现代化数字治理能力的核心目标。

图 可信数字身份体系总体框架

可信数字身份治理体系包括身份加密与数据保护技术、身份认证与授权技术、人工智能分析认证技术等三大类关键技术。身份加密与数据保护技术,涉及的技术包括对称加密、非对称加密、同态加密、量子加密、安全套接层(SSL)和传输层安全(TLS)协议、零知识证明等。身份认证与授权技术,涉及的技术包括单点登录(SSO)、多因素认证(MFA)、生物识别技术、OAuth 协议、分布式身份验证等。人工智能分析认证技术,涉及的技术包括生物特征数据质量改善、行为生物识别、异常检测等。

可信数字身份应用体系按照面向个人、企业和政府三类应用主体。面向个人的应用主要在便捷出行、金融保险等业务,包括民航出行、数智生活、保险理赔等场景。面向企业的应用主要在交通、金融、电力等行业,如智慧交通、智慧银行、金融证券、数字南网等。面向政府的应用主要在政务、公共服务等领域,如数字政务、城市数字身份、智慧征信等。

可信数字身份治理体系,包括治理主体、治理机制和治理制度三大部分,各部分相互关联,形成一套协作、反馈、优化的闭环治理体系。治理主体:包括国家机构身份签发方、监管方、行业机构第三方身份验证方、生态服务提供方以及身份持有方等多元主体构成。治理机制:从身份访问控制、隐私安全保障、风险防控与预警、应急处理、问责、评估等六方面构建防控保障机制。治理制度:包含国家战略、法律法规、标准规范等。

典型实践:中国移动数字身份的应用
中国移动已成功打造了多个可信数字身份典型案例,不仅提升了身份验证的准确性和速度,缩短了业务办理时间,同时有效降低了身份冒用和账号盗用的风险,显著增强了信息安全防护水平。在文旅场景中,打造线上预约、线下核验全流程通行方案。在金融场景中,实现通过数字身份开通银行三类账户的创新服务。在访客场景中,通过一键预约和自助核验功能,有效解决了传统访客系统身份验证不精准等问题。在营业厅场景中,通过数字身份认证技术,实现了用户无需携带实体身份证即可办理非实名开户类业务。在政务场景中,借助线上身份核验和超级SIM卡弹屏差异化能力,创新推出“身份识别”与“行为确权”相结合的登录认证服务。

未来展望

可信数字身份的发展趋势受到技术发展、市场需求、政策法规等多种因素影响。技术方面,可信数字身份技术融合新兴技术不断迭代更新,身份载体更安全、便捷、开放,技术架构不断创新。应用方面,未来,数字身份产业前景广阔,预计全球2027年数字身份应用数量超过41亿,2030年超过2/3流通身份证件将由电子身份证件提供。数字身份应用将全民化、全场景和全球化;治理方面,多方协作成为治理的重要方向,技术驱动的治理保障逐渐成熟,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将提升数字身份治理效率,未来基于数字身份的敏捷治理“内核”进一步加强。

未来可信数字身份将成为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,安全、高效、数权平等将大力推动数字社会进步。